我以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,尽管我的人生平凡无奇,没有伟大的事业,也没有恢弘的经历,但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,却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在他人眼中,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我而言,它们承载着深远的意义。每当回忆往事时,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之中,内心深处的感情也随之触动。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与朋友们分享那些年的集体记忆。

2021年4月15日星期四

(15) 记忆中的科学馆,凉亭,图书馆和天文台


学校里曾有几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,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坐落在校门上方的郑显达纪念科学馆。每年会考成绩张贴在外墙的布告栏上,引得学生们驻足围观。楼上设有三间实验室,分别教授物理、化学与生物,由两位书记共同管理;楼下则是一间阶梯教室,配有两个可移动的黑板,专门用来授课商业科。中三时我没有选修这门课,因此上课时也缺乏兴趣。

生物室里陈列着昆虫与动物标本;化学室摆放着瓶装化学药剂与各式试管;而物理室则堆满了量具与实验器材。初中时期所学为基础科学,我尚有些许兴趣。但升上高中后,我却越来越抗拒进入科学馆。剖析花瓣、命名骨骼、辨识矿物代号、化学反应的转化规则……这些复杂而抽象的内容让我心烦意乱。尤其是物理里那些“动量”“质量”“能量”等术语,简直令我头痛欲裂。

十年前,整座科学馆被拆除重建,礼堂面积随之扩大,舞台也改了方向。如今,它已成为独中的产业资产。

沿着另一边的斜坡,有一座吴宽凉亭。亭外那株老树不时绽放,空气中弥漫着夜来香的浓郁芳香。石桌上那道古老的裂痕历历在目,却无人知晓是谁破坏留下的痕迹。课余或放学后,这里总是学生们的聚集地。凉亭外的小摊贩售卖零食与冰水,常常人潮拥挤。我们一边在亭中闲聊,一边等待轮流上场打篮球;有时也在旁边高架桥下荡吊练力。

当年,羽毛球和排球是我校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,校队在多次校际比赛中屡获殊荣,甚至有同学入选区域代表。吴宽凉亭不仅为我们遮风避雨,更是青春与热血交汇的见证。如今原址已盖上新楼,外围虽然重建了一座新凉亭,但终究不复当年旧貌。

杨坤恩图书馆则是我最常流连的地方。图书馆藏书丰富,不乏百科全书与各类参考书,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宝库。独中的图书馆设在一楼,而我们的则在地下,由林辛老师负责管理。除了学费外,我们每年还要缴交图体费,正是这些经费支持学校添购新书。

图书馆外便是国专楼尽头的长廊,那里摆放着当天的报纸。我常站在那里阅读,从而了解国内外的新闻与动向。中五那年,培元独中的董事长杨坤恩先生病逝,图书馆也因此更具纪念意义。

刘思聘天文台是我校的地标建筑。据说建成之初,曾让学校备受瞩目,因为在全国范围内,极少有中学拥有天文设施。天文台顶层安装了天文望远镜等仪器,初期还有老师授课,但因后继无人掌握天文知识,最终沦为“白象建筑”。

我担任图书管理员时曾进入过天文台二三楼,只见陈旧的柜橱和布满灰尘的桌椅,空置已久。我们念中学期间,天文台曾短暂开放几次,如遇到百年难得一见的“超级月亮”或特殊天象,学校便会安排预约团体前往观测。然而,听说后来因缺乏维修,拱顶盖已无法打开,不知那台望远镜如今是否仍能操作。

毕业数十年,母校早已面貌一新。如今,小学、国中、独中分处不同校园,已不见当年三校和谐共存的景象。世事变迁,物是人非。独中如今成了华社关注的焦点,而曾孕育我们的国中与小学,地位日渐式微,令人不胜唏嘘。

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凉亭

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