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1年年末,初级文凭考试(LCE)成绩公布的那天清晨,我早早来到学校,布告栏前已经围满了同学。有人一见我便惊喜地喊道:“你是全届考最多A的!”
我愣了一下,连忙走上前查看,果然如此,在一百五十多位考生中名列前茅。临时成绩单上赫然写着:五科A2,一科A1,一科C3,一科C4,真的令人难以置信! 这样的成绩,在水准日渐低落的培元已经是顶尖了。当年的考试水平,不像现在的PMR,单是在一间学校里,都可能有几位学生考获七八科全A。
学生在校内考试的表现,和政府考试成绩,一般都不会相差太远。回想过去几年的校内考试,不论中期还是年终,我在班上四十多位同学中,名次从未进过前二十。如今却在政府考试中逆袭,甚至超过了一些一直成绩优异的同学,他们只考了四科A,这样的反差让人匪夷所思。
消息传开后,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,甚至开始猜测原因。但这场考试由教育部统一主办,程序严格,阅卷公正,不可能每科都出错。成绩就摆在那里,无从质疑。
新学期开学时,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目光,老师向我祝贺,校长在周会上公开表扬我,提到我的名字。那一刻是否有人鼓掌并不重要,那短暂的荣耀,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。
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,不是运动健将,不是团体代表,不是学长团长,也不是谁的孩子;没拿过比赛奖项,也不是什么“风云人物”。以往其他班级的同学甚至不知道我是谁。如今,却有不少人向我打招呼。
更让我受宠若惊的是,一些学弟学妹竟跑来请教:“你是怎么考这么好的?”我早已准备了标准答案:上课专心听讲,回家温习功课,不懂就请教老师,和同学讨论,多阅读参考书,也可以去补习。
说得头头是道,其实自己并没有做到那么好。讲出口后心中也感到些许惭愧。但我仍希望,这些“漂亮的谎言”,能为他们点一盏学习的灯。
那段时间,我沉醉在一种虚荣的飘然之中。走在街上,总觉得风是为我吹的,甚至觉得有些女生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我。到了这个年纪,少男心中本就波澜初起,这样的幻想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那年,考试及格的学生人数,依然只占全体考生的三十多巴仙,只有五十多位同学升上中四,其中我们那班占了三十多位。学校分设文理科,我被编入理科班。成绩代表智商水平,进入理科班的同学在学业方面都是很优秀的,那个时候,我忽然间觉得自己也非常优秀。
升上中四后,不同班级形成了新的圈子,多少也冲击了原有的朋友关系。不过,我依旧和多位旧同学保持联系,友情不因成绩改变。
人际的交往,和成绩没有关系。人生漫长,学校成绩不过是青春路上的一块小石子,成败也好,荣耀也罢,终将被时间洗平,工作之后,更不值得一提。但那一刻的喜悦,那种曾经被肯定的感动,却永远留在了我心底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