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,尽管我的人生平凡无奇,没有伟大的事业,也没有恢弘的经历,但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,却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在他人眼中,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我而言,它们承载着深远的意义。每当回忆往事时,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之中,内心深处的感情也随之触动。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与朋友们分享那些年的集体记忆。

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

(49)退休

2011年的国庆日前夕,我正式的离开工作了三十年的地方,到如今刚好十周年。

退休这个意念,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浮现,那时我开始认真的思考,自己余下的人生追求的是什么。我希望在五十五岁过后离开工作岗位,从人生舞台的上半场退下来,转入另一种生活状态,去体验另一种优游的旋律,这是我为自己预定的一个目标。

当然,退休和财务息息相关,退休之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储蓄,如果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条件,一切都是空谈。

当我向别人透露不久将要退休的时候,大部分的人都不相信。他们都认为我还年轻,身体健康,有稳定的收入,有良好的工作环境,全部孩子尚在求学,此时退休不合常理。其实,我早已经做好规划,只是等待时间去落实。

虽然我和公司不是雇佣关系,我还是依照常规提前通知。我打算工作到农历新年,长假过后就不再上班。尽管一切已在规划之中,然而当我准备向上司发函辞呈的那一刻,心里还是感到很纠结,岁月悠悠,我心悠悠,真的难以割舍。

辞函电邮寄发出去那一刻,顿时百感交集,不知是如释重负还是若有所失。

结果我受到上级的挽留,我还是逗留了半年,考虑到自己不是另起炉灶,也不是跳槽,就不需要急着离开,反正这段时间大女儿打算再深造多一年,于是我延迟了退休日期。

曾经有人建议我推迟一两年才退休,在这期间以半退休的型式继续工作,但是我不想这样做,而是选择在愉悦的欢送声中体面离场。

我觉得一个人能够悠闲的生活是美好的,但是若以悠闲的心态在公司里工作就不太好了,这样将会变得日愈懒散,失去责任心,也可能像行尸走肉般在办公室里混日子。

我已经不适合在前线冲锋陷阵,是属于缺乏动力的既得利益者,只是守着过去打下来的江山,而这些疆土随时都有人准备接手,再不离开,日后也许会被认为占着茅坑不拉屎。

一个失去动力和干劲的销售人员,业绩注定下滑,只能靠老客户维持收入,对我个人而言,或许合情合理。但是,以公司的角度来评估,一个得过且过的人还继续享有比其他员工更高的收入,将是不合理的现象。我自己也不能认同,因此,要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断舍离,在該退的時候無怨無悔地退下來。

最后一周,我整理好顾客的交易记录,样本和有关文件,交待好工作的流程,清理了办公室里私人的旧物,这也许就是我为公司,同事以及顾客所尽最后的责任了。

离开的那一刻,心中无限感慨,毕竟那里有我的心血,有我的感情,也有我的不舍。很多前尘往事都在一霎那涌上心头,我想起当年我前来应征的那个情景,也是忐忑不安, 担心自己的条件不足,难以胜任。

我来到吉隆坡的时候,就深知自身限制,了解自己外向的个性,因此选择从事销售工作,最后也如愿以偿。这份职业不但让我享受到工作的乐趣,也让我获得丰厚的酬劳。

其实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,只要找準自己的定位,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掌控好人生前进的方向,一样能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。那么多年以来,我好比将自己当作一条鱼,存活在适于本身的领域,不需要学习如何爬树和赛跑,只要可以在水里游得快就好了。

市场上的风云逆变不是由我主宰,时常都要随机应变,有时候危机之中也会隐藏良机,懂得掌握时机就能突破困境,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,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回首过去的销售生涯,我庆幸自己适逢其时进入,在漫长的岁月里,一步一脚印,我从一名推销员攀升到营业经理的职位,再转为市场代理,收入逐渐提升,为美好的人生奠下稳健的经济基础,我已经心满意足。

旭日初升之时,我踏入了这个行业, 艳阳高照过后是黄昏,满天彩霞伴斜阳,也正好是我潇洒挥手离开的时刻。再回首,航程中所遇到的风雨波涛,已经是湮远的景象,过去的是非成败,也成为过眼云烟了。

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

(48)峰回路转的收获


 每天早上,我都有一个固定的习惯:吃早餐、喝咖啡、看报纸。那天也不例外。阳光穿过饭厅的窗帘,报纸摊在桌上,我随意翻阅。直到眼角扫到一则通告,我的神经突然绷紧了。

那是一家华资合作社发布的消息,宣布将在数月后派发股息,距上一次分红,已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提醒会员,如果搬了家,须在截止日期前更新地址,以确保支票能够寄达。

我立刻意识到,这不仅是一则通告,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。

这家合作社有二十多万名会员,规模庞大,派发股息绝非小工程,必然需要外包操作。他们可以找银行,也可能委托股票注册公司,或者直接寻找熟悉保安印刷与数据处理流程的厂商。

这正是我们的强项,我们不只印支票,更能提供从资料处理到电子盖章、打封、邮寄的一条龙服务。

当下,我放下早餐,第一时间查到了合作社的联系方式,并与一位负责人小陈取得了联系,他答应翌日安排会面。

如果我没主动出击,这块大饼,恐怕早已落入别人碗中。

隔天,我如约前往他们的办公室。一番交流后才得知,原来联号公司早已推荐另一家供应商,小陈也倾向照办。这位年轻人初次被委以重任,缺乏经验,自然倾向选用“被介绍”的人选。

我并没有急于说服,而是耐心讲解我们公司的背景,分享过往处理大型项目的经验,清晰地阐述整个流程与可能出现的风险。小陈听得很认真,并表示会向上司汇报,尽量争取让我们参与投标。之后,合作社决定将项目公开招标。

我们拥有技术、信誉、人脉……一切都站在有利的一方,我对拿下这份合约充满信心。然而,事情并未如我所愿。

董事会召开后,我迟迟未收到任何回应,心中隐隐不安。最终还是我主动拨了电话,小陈有些歉意地告诉我,他并未参与会议,而董事会决定将合同交给报价最低的厂商,正是那家早已被推荐的公司。

我心里一沉,虽不情愿,却也无可奈何。这是市场的规则,价格至上,无可厚非。

但那一夜,我辗转反侧。说不在意是假的,毕竟我看见了那道门,却眼睁睁看着它关上。深夜躺在床上,我开始思考:难道就没有转圜余地了吗?

第二天,我再次致电小陈。语气平和,表达理解与支持,也提醒他务必慎重处理项目每一个环节。年轻、没有经验的他,其实承担着巨大压力。

我没有责怪他,反而把自己过往踩过的雷,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提醒他,尤其强调保安印刷的风险和供应链的严谨要求。我告诉他:万一出错,受责的一定不是上头,而是执行者。

我没提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,但他应该能听懂我话里的分量。其实,我心里还有点侥幸,希望这番提醒,或许会让他们重新考虑。

果不其然,一个星期后,奇迹出现。

小陈打来电话,说他的上司,既是合作社的领导层,希望与我再度面谈。我知道,一线希望,已然重燃。

隔天,我带着两位技术同事,亲自前往。会议上,我把作业流程、技术要求、时间管理一一道出,同时指出可能的隐患和处理机制。

这一次,我们说服了对方,拿下了合约。一念之间,峰回路转。我知道,这背后,是小陈的力挺,也是我们的专业与诚意打动了客户。

项目如期展开、顺利完成,客户满意,公司赢利,而我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。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,更是退休前的一次漂亮收官。

这份合约,不只是金钱上的收获,更像一场“经验与耐性”的胜仗。它让我明白,有些事,只要还没完全结束,就永远有机会翻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