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我也试过向银行购买基金,但那些年的回酬总是不尽理想。我一向谨慎,不敢轻易把辛苦积蓄投入高风险的股市,只好退而求其次,把钱放进定存,耐心等待更好的机会。
没想到,“买房”这件事,却是在这样无心插柳的情况下悄悄发生的。
2000年开始,文良港这个地方突然热闹起来。高速公路延伸了过来,拉曼学院也扩建了,学生人数剧增,整个区域像被按下了加速键,一栋栋公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。过去,学生多租在旺沙玛朱的组屋,后来因为治安差、环境杂乱,新一代的学生更愿意住进有保安的公寓,有些毕业后干脆也不搬走,就地在吉隆坡工作。
我当时只隐约感觉到周围环境变了,并没有认真去研究房地产,也不认识地产经纪,更谈不上估价行情。
2005年,我们认识了几位新朋友,他们相继买了附近的新公寓单位。受到影响,我和妻子也决定试试看,跟着他们买了一间千三方尺、四房的单位,当时大约十多万令吉。那时工程已经进行一半,剩下的单位不多,我们也没多挑,随手选了一间。
没想到,这个决定竟然成了我投资观念的转折点。
公寓还没交屋,就有代理开出高价,说只要愿意转让合同,立刻可以净赚三万令吉。我从没想过,房地产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带来这样的回酬。这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“买房”的理解。
以前总听人说,“买房好过租房”,供完贷款后房子就是自己的,仅此而已。我过去买屋子,只是为了有地方住,闲置才出租,从没当它是投资工具。直到五十岁,我才真正“开窍”,明白房地产的另一种可能。还好,这个领悟不算太迟。
原以为“炒楼”是香港人的专利,后来接触了一些本地业内人士,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,国内早就有类似的投资风潮,而且参与者越来越年轻、越来越专业。
从那之后,每逢有新楼盘开卖,我都会亲自前往考察,留意地点、交通、周边设施,甚至研究发展商的背景。在随后的五年里,我们陆续在不同地区购买了几个单位。这些房产,随着楼市走高,不仅升值不少,还提供了稳定的租金收入。
人生没有无缘无故的好运,若是没有准备,机会来了也接不住。如果当时我没有储蓄,就不会考虑买第一间房;如果没有第一次的“意外赚到”,也不会有后续的投资信心。而就算有资金,若没有亲自了解行情,也不会贸然行动。
我们在对的时间、对的地点,遇见对的人,然后做出对的决定。财富就是在这样机缘巧合的情况之下逐渐累计。
后来,我们也在马口买了一小片油棕园,每依格才不到三万令吉。没几年,周围兴建了新镇,地价翻了几倍,又是一笔低调但实在的投资。
假如当年我把这笔钱放进股市,或许也能在短期大赚一笔,但是否能逃过2008年那场全球金融风暴,就没人能保证了。我虽然躲过了那一劫,但我很清楚,人性是最不可靠的变量。正因为如此,我始终是股市里的胆小鬼,只甘愿做个稳健的投资者。
我始终相信,能够安心过日子,才是硬道理。
选对时机买下优质产业,不但有租金当被动收入,还能享受资产增值的红利。保守的做法是,用现金分期付款订购单位,跟着工程进度付款,不用借贷就不会有太大压力;建好后出租,坐等升值,即使楼市起落,也能稳如泰山。
而更进取的做法,是用同样的资金去银行贷款买几间单位,用租金来还贷款,一旦楼价上涨,回酬自然成倍放大。这种策略,在2005年前后是非常奏效的。
但再好的模式,也不是永久适用的“万灵丹”。到了2015年,楼价在很多地方开始走下坡,新建的楼盘滞销,租金也追不上房贷。很多炒楼者陷入债务危机,被银行追得团团转。
我看到许多人“高买低收”,甚至遇上发展商烂尾,想脱身也难。这让我更加笃定一件事:房地产虽好,但必须慎重而行。
不同地点、不同类型的房产,需求差别很大,贸然出手,很可能让资金被长期套牢,甚至血本无归。八十年代那些买到烂尾楼的购屋者,至今仍令人唏嘘。
2008年,我们公司的控制权再次易手,KUB将股份售出,由企业家陈华春旗下公司接手。虽然公司的业务前景一时难测,但我始终记得:这家公司的一大片厂地,位于黄金地段,四周高楼林立,发展潜力巨大。市场上那时候的股价,明显被低估了。或许,也正是这个原因,吸引了新东家的投资眼光。
人生中,有些机会,是从投资开始,看懂趋势,也看清了自己;也有些财富,是源于稳健,不争一时高低,但终究赢在长远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