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序)1980年,我来到吉隆坡,展开了人生的新篇章。在好友的介绍下,我加入了CFM,也由此开启了职场航程。仿佛一叶轻舟驶入大都会的风浪之中,三十余年间,我乘风破浪,历经行业的高峰与低谷、公司的起伏与变迁。幸运的是,我始终坚守岗位,在波涛中稳步前行,最终平安抵达职业生涯的彼岸。在同一家公司忠诚服务多年,尽心尽力,直到退休,得到了可观的回报,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与感恩。
初到吉隆坡时,我住在甲洞附近的Taman Desa Jaya,那是一间有四间卧室的角头屋,住了十几个人,大多是培元的校友。最初我只能睡在客厅,直到一年后有人搬走,我才得以搬进卧室。每人每月缴交三十元,扣除房租和各项杂费后还有结余。
我在金马崙工作了六年,老板包住宿和两餐,每逢新年还有花红和菜商送的红包。因为生活简单、开销不大,离开时我已存下将近一万元。如果当初没有借部分钱给在巴刹工作的阿祥,积蓄会更多,过后他已经失踪了。
担任跟车书记,有时还得帮忙搬运蔬菜或卸肥料,是一份辛苦流汗的工作,但却让我一点一滴积攒起储蓄。所谓“未经一番寒彻骨,哪得梅花扑鼻香”,所有的收获都需要付出代价。
临行前,当地一位好友交给我几千元,他说这是借给我的,虽然这笔钱没有规定归还期限,但我始终不敢随意动用。自己既不会做生意,也不懂投资,只能暂时保存着,至少能为我带来一份底气和安全感。
在那个年代,银行户口里若有上万元存款,已算得上富有。这样的积蓄让我没有后顾之忧,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生活。因此,初到吉隆坡,我并不急于找工作。
当时,有几位朋友在不同行业做推销员,常在外奔走,工作时间自由灵活,这让我十分向往。在我看来,许多事业有成的人,都懂得“销售”——即使不是销售产品,也是在推销自己的理念与价值,说到底就是一种影响他人、说服他人的能力。
我没有高学历,也没有专长,但性格外向,乐于与人交流,自觉销售工作也许适合我。虽然对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目标,但心中已悄然种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那段日子空闲而漫长,我常独自穿梭于闹市的大街小巷,在人潮涌动中流连,也会在一些商店门口徘徊,静静地观察、浏览。那时的我,就像一名“量地官”,四处参观与考察,难怪“无业游民”常被贴上这样的标签。
有时,我也会去玩玩游戏机、看看电影,偶尔和朋友外出吃午饭。我仍记得,在茨厂街后巷的一家大排档,一顿饭只需一块钱,而一卷街边买的翻版录音带,也不过一块钱,一切都那么便宜。
岁月无声流逝,日复一日,我就在这样的游荡中度过了几个月,比原先预期的时间还要长。那段时期,我每天翻阅报纸上的招聘广告,也托朋友帮忙打听消息,但一直没能找到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。那时,我曾感到一丝迷茫,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。
尽管如此,我始终坚持一件事: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。我相信,这只是暂时的失业,在这座繁华的大城市里,一定有属于我自己的立足之地。
职业的选择,讲究审时度势,要懂得分析与判断——所选行业是否有潜力,是否符合时代趋势。选对方向,顺势而为,往往能事半功倍;若误入歧途,再怎么努力也难有成效。
当时我才25岁,正值年轻,就算一时走错路,尚有时间重新出发。但我仍然谨慎思考。毕竟,兜里还有些积蓄,银行里的存款便成了我最大的底气。
所幸,那段日子有一群朋友同住在一间屋子里,不至于感到孤单。几乎每晚都有人开台打麻将,尤其到了周末,更是轮番上阵,通宵达旦,热闹非常。
那时吉隆坡的公共交通并不便利,无论是大巴士还是迷你巴士,几乎每一趟都人满为患。若想成为一名推销员,自备交通工具几乎是必要条件。于是,我提前购入了一辆80cc的本田电单车,花了大约八百元。有了它,我可以风驰电掣,自由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,去更远的地方寻找机会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