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,尽管我的人生平凡无奇,没有伟大的事业,也没有恢弘的经历,但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,却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在他人眼中,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我而言,它们承载着深远的意义。每当回忆往事时,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之中,内心深处的感情也随之触动。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与朋友们分享那些年的集体记忆。

2021年6月28日星期一

(15)我的股市初体验

在公司承印的产品当中,有一类是股票证券和买卖合约。这让我很早就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股票交易的基本运作,尽管当时上市公司和股票交易的数量都还很有限。

任何公司要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,必须由投资银行安排承销,股票证券则由公司注册处发行,而股票买卖合约是在各大股票行处理。这些机构,恰好都是我们的客户。

耳濡目染之下,我也跟风入市。第一次买股票,是和几位同事合资购买陈唱控股,一共买了一千股,每股七令吉。但我们运气不佳,股价不升反跌,持有数月后只得忍痛卖出,每人亏了三百多块。

尽管陈唱控股是一只高股息的蓝筹股,在股市整体下跌时也难以幸免。那次经历让我明白,股票投资最关键的不是公司基本面,而是大势所趋。可惜那时的我对此一无所知,只是“人买我买,人卖我卖”,毫无判断力。

当时我手头还有一笔积蓄,加上朋友寄存的资金,原本打算投资股市。但经历首战失利后,我便不敢轻举妄动,选择按兵不动。

我也曾动过将这笔钱存入合作社的念头。当时从报章广告上看到,某些合作社的定期存款利率高达12%,远远高于银行和金融公司的水平,颇具吸引力。然而,考虑再三,我觉得还有其他更好的用途,最终没有把钱存进去。

不久后,全国爆发了“合作社风暴”。青团运合作社因遭遇挤兑现象而陷入危机,连带另外23家华资合作社一并被冻结。国家银行紧急设立“联华金融”,接管全部业务。许多存户历经数年,才逐步取回部分存款。幸亏我当初没有冲动,否则恐怕也深陷其中。

1980年代中期,马氧气公司(MOX)公开售股,每股定价RM1.40,上市当天即飙升至RM7.00。若申请成功,当日卖出即可净赚RM5,600。如此惊人的利润,迅速点燃了全民“新股热”。

尤其是白领上班族,凡手头有些余钱者,几乎都跃跃欲试。尽管中签率不足1%,但手续费不高,大家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踊跃参与。我也不例外,加入了这波认购热潮。

随后,怡保花园(IGB)、联合产业(UEP)等几家公司相继发行新股,我陆续申请了好几张。然而,屡投屡空,次次如石沉大海,最终只好作罢。好友那笔寄存两年多的应急款,我也全数如数奉还。毕竟自己已有稳定收入,不再需要代为保管。

几年后,我的事业渐入佳境,年收入逐年上升。同时,公司也接到越来越多股票行的订单,我经常到访各大股票公司,与客户沟通。

当时的股票行内,还未普及电子显示板,每家都有一块巨大的人工行情板,由工作人员戴着耳机,手动更新股票报价。大厅里坐满专注盯盘的股民,而我,也常站在一旁,默默观察市场动态。

我们公司有位代理商,每天早晨都会来订货,他总爱与同事讨论股市动态,并推荐他认为有潜力的股票。

在长期耳濡目染之下,我终于按捺不住,像大多数散户一样,开始“听消息”买股票,越买越多。到后来,几乎把全部储蓄都投入其中。不过我并不焦虑,因为这些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,而且每月还有稳定收入做后盾,心态也相对踏实。

出人意料的是,我购买的股票在两年后几乎都大幅上涨。不是因为我懂得投资窍门,也不是消息特别灵通,纯粹是赶上了整体股市大好的一波顺风车。

后来,我准备买房急需用钱,便将大部分股票套现。当时房贷利率高达11%,我希望尽可能减少贷款额度,以节省利息支出。几年后,也确实顺利还清了房贷。

许多人曾凭运气在股市赚到远超认知范围的利润,最终却因缺乏对市场的理解而亏光积蓄。散户的命运,往往就在一念之间。

没过多久,股市开始逆转。1986年,吉隆坡综合指数跌至165点,成为过去几十年最深的谷底,许多散户因此血本无归。而我因为买屋提前套现,不但没被套牢,还略有小赚。这次经历,成为我日后投资过程中最深刻的一课。

它让我明白:投资不能靠感觉,也不能靠运气,更不能靠跟风。最终靠得住的,只有理性和认知。

在印制中的兴业银行股票证券
股票证券样本

申请新股,被抽中的机会很微小。



这几年,群组里有很多人结婚。







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