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几年后,一切看似顺风顺水,没想到公司却爆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劳资纠纷。
公司设有内部职工会,隶属全国印刷业职工总会。工厂与办公室的百余位员工全是会员,唯独几位主管和我们业务员不在此列。公司与工会之间每三年签订一次集体劳资合同,内容涵盖每年的加薪幅度、基本工资调整、福利检讨等,皆需根据生活指数重新协商。
那一年,公司没有人事经理,由老板与其兄弟亲自出面谈判;工会方面,则由总会派出两名经验丰富的职员,协助员工代表进行磋商。谈判从一开始就充满张力。工会惯常提出高幅度要求,随后再与资方讨价还价。为提升谈判筹码,他们还指示员工“按章工作”——不加班、不赶工,以此向公司施压。
这种做法虽然合法,却让员工失去加班津贴,公司也面临生产效率下降与客户交期受影响的双重打击。原本工作认真、效率高的员工也被迫配合,减慢进度、降低产能。工厂一线员工较容易受影响,办公室文员虽未怠工,却也多数婉拒加班配合。
作为业务员,我们首当其冲地感受到客户催促发货的压力,又无法干预内部运作,心中焦虑却无计可施。身处夹缝,我们只能在老板面前争取放宽强硬立场,同时劝说员工代表适可而止,希望双方早日达成共识。
然而,经过多轮协商,依然无法达成协议。员工开始在午休时间轮流走到工厂外高举标语抗议,每当有车辆经过,就齐声呐喊,呼吁鸣笛声援,场面引人注目。
最终,谈判破裂,生产线被迫停工一周。政府部门介入调解后,双方作出让步,才最终达成协议。我们这些非工会成员虽无参与谈判,却也间接受益,尽管由于底薪偏低,所获加幅有限。
在企业运营中,罢工往往是员工快速引起资方、政府乃至社会关注的手段,也容易迫使雇主正视诉求。然而,它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与品牌信誉的打击,也不容忽视。
那段时间,正值经济低迷,全国多地工厂频繁出现工潮,一群工人站在工业区边举牌抗议的场景,在当时的新闻中屡见不鲜。甚至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也发生了类似事件,似乎这种行动已成为职工会为会员争取福利的“常规战术”。
自那次罢工事件之后,我对每次集体合同谈判都抱有戒心。虽然至今未再发生全面停工,但每一次谈判期间,工人“怠工”行为仍屡屡出现,这种策略逐渐被滥用。
为应对潜在风险,我开始建议客户提早下单,或增加库存,以防交期受影响。
后来,公司聘请了专业人事经理,管理层与员工间的沟通增多,劳资关系逐渐趋于稳定。我们还成立了员工俱乐部,定期举办团建活动与年终晚会,各部门同事间的感情也随之增强。
其实,每一份工作、每一位员工的薪资都有市场参考价。若资方不愿提供合理待遇,难以吸引新血,旧员工也可能流失。而员工本身的素质与态度也同样重要——若能尽责工作、主动进取、展现价值,个人加薪与升迁更容易实现。若岗位已无发展空间,适时转岗或另谋高就,也是对自己负责的选择。
当年,工厂发生工潮是普遍现象,想不到竟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。不过,罢工事件只是发生在我们工作的地方,并没有牵涉到集团里的其他公司。
总公司每年都会在酒楼举办年终晚宴,集团内全体员工都受到邀请参加,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