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制电脑表格是一项复杂的流程,通常客户会提供一份草稿,我们依其格式绘制线条,加入文字与公司标志,完成初稿后交由客户签署确认。如果是一般账单类文件,我们会提供其他公司的样本作为参考,并根据客户需求提出建议。
当时尚未普及电脑制图,所有平面设计全靠手工完成。线条需以不同粗细的绘图笔勾勒,英文字体用打字机打印,中文则经排字后剪贴于版面上。如需小幅修改,得重新剪贴;若更动较大,常需整版重绘,极为耗时。
有些客户会提前设定文件发布日期,而定制表格需经多个部门审核方可批准印制,留给我们的时间非常紧迫。像股票凭证、官方通知等重要文件,就经常令我们承受巨大时间压力。
当时尚未出现传真机,稿件完成后须由传递员亲自送达客户,较远地区则需我们亲自前往。若客户不满意,还需修改后再次送回。
尽管后来传真机问世,初期机型采用热敏纸卷(Thermal Paper),纸张尺寸仅为A4,无法传送大幅电脑表格稿件。直到双方都配备可使用A3纸的大型传真机后,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。
那是一个没有手机、没有互联网的年代,传真机已是图像传输的最佳工具。我们随身携带的仅是只能接收文字信息的传呼机,连语音通话功能都没有。
稿样一旦获得客户核准,我们便制定生产计划。作为客户与生产部之间的桥梁,我们需详尽记录订单信息,包括数量、尺寸、颜色、纸张种类与层数等。若需加印流水号码,还要注明其位置、颜色与起始号码。
任何资料上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损失。若属轻微错误,有些客户会同意照单验收;但若为重大失误,成品就必须全部报废。
生产部接获订单后,会准备所需原料,包括各种纸张与油墨。电脑纸全部进口,单次采购量以集装箱计,因此需配备大型原料仓库。油墨与纸箱则由本地厂商供应。
设计部将原稿拍摄成软片,进行晒版与校对,之后由生产部分配铝版至各台印刷机,依照标准作业程序进行印刷。铝版安装在胶印机滚筒上,操作员先印出样张,与客户原稿比对无误后,由主管签署确认,方可量产。
一台印刷机通常配有两至四个胶印单元,操作员将铝版固定在滚筒上,每个单元负责一种颜色的印刷。
空白纸张以卷筒形式装载于末端,纸张依序经过胶印(printing)、打孔(sprocket punching)、修边(trimming)、打折线(perforating)、折叠(folding),最后装箱包装。
如为多层无碳复写表格,还需通过另一台联层机(collator),借助孔位精确地将多层纸叠合。
优质的电脑表格必须具备图像清晰、色彩对位准确、孔位精密、压线均匀等特征。使用时应顺畅不卡纸,纸张不断裂。多层表格应层次分明,底层字体清晰,具备良好的保存性。
然而,缓慢的印前工序与有限的设备,导致每笔订单的交期都较长。当时的工艺效率极低,最初几年,年营业额仅有四五百万令吉。
我工作第五年,公司从德国引进首台可进行绘图、制片与晒版的电脑,才大幅缩短了前端制程,提高整体效率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