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,尽管我的人生平凡无奇,没有伟大的事业,也没有恢弘的经历,但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,却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在他人眼中,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我而言,它们承载着深远的意义。每当回忆往事时,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之中,内心深处的感情也随之触动。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与朋友们分享那些年的集体记忆。

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

(16)陈群川与新泛电事件

1985
 

那两年,我所买的股票几乎全数获利,唯独最后一只,却让我血本无归——它就是与陈群川有关的新泛电(Pan Electric Industries)。

当时市场盛传公司即将重组,股价将应声暴涨,这是典型的“内幕消息”套路。我因而心动买入,却没想到这一步,竟成了我投资经历中最惨痛的一笔。

陈群川曾是我极为敬仰的公众人物,早在我在金马仑工作时,就常在报章上阅读有关他的报道。他在华社的声望极高,被誉为极具才华的商业奇才,我一直密切关注他的动向。

他早年在云顶集团担任高职,后获马华公会领袖李三春赏识,受邀领导马化合作社,并成立马化控股,收购了合众银行及数家上市公司,包括万能、大城市、马种植和南洛园丘等,一时风光无限。

李三春在全国大选中击败行动党主席曾敏兴后,却突然宣布退出政坛,引发马华内部持续一年多的激烈党争。

陈群川与梁维泮各自率领支持阵营,形成明显对立。报纸上每天都刊登双方的广告争取党选支持,场面几乎复刻当年李三春对决曾永森的局势。

陈群川通过其掌控的大洋控股,间接收购了新泛电部分股权,之后进行多项操作试图翻盘。但公司终究无法筹足资金履行期货合约,最终被新加坡政府起诉,罪名包括唆使、失信、操纵股市与欺诈。

因拯救失败,新泛电资不抵债,宣告倒闭,股票随即停牌,彻底沦为废纸,我的投资损失超过三千令吉。陈群川是海南人,许多海南同乡也是大洋控股的股东,也因此连带遭受损失。

事件震撼两国,新马两地股市甚至罕见地同时暂停交易三天,以应对这起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。

1985年,陈群川击败梁维泮,成为马华总会长,登上其政治生涯巅峰。翌年大选,他成功当选为务边国会议员。

但命运急转直下。他赴新加坡应讯处理新泛电案件,竟遭判罪成立,不仅被罚款数十万新元,当庭即被收押入狱,消息传来,举国哗然。陈群川迅速辞去马华所有党职,并在翌年卸下国会议员职务,正式退出政坛。

出狱后,他返回马来西亚,却又因马化控股失信案再次遭控,再度锒铛入狱,并被判入穷籍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他赴新加坡前曾挪用公司资金两千万元,直至多年后才还清,脱离穷籍,重新展开新人生。

许多人认为陈群川的败笔在于参与党选或赴新加坡应讯,但我并不这样看。真正的转折,是他当初收购负债累累的新泛电,那是他所有错误的起点,也由此引发连串无可逆转的后果。

作为一位曾被誉为政治与商业双领域的策略家,陈群川在1980年代政局风云变幻中,是华社寄予厚望的风云人物。可惜一着不慎,满盘皆输,令人无限唏嘘。

对我个人而言,新泛电的失败并不令人痛心,损失虽大,尚可承受;真正让我难过的,是曾经景仰的偶像,竟以这样的方式陨落。

更令人惊讶的是,事隔多年,当年主控新泛电案件的新加坡检察官承认,当时对陈群川的指控是错误的,并为此向他致歉。面对迟来的正义,陈群川表示,这份道歉已足够为他沉冤昭雪,不打算采取进一步法律行动或索赔。

然而,这项迟来的澄清终究无济于事。案件的判决早已改变了陈群川的人生轨迹,也深刻影响了马华政党的历史走向。案件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,至今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
1985
1














1985



2021年6月28日星期一

(15)我的股市初体验

在公司承印的产品当中,有一类是股票证券和买卖合约。这让我很早就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股票交易的基本运作,尽管当时上市公司和股票交易的数量都还很有限。

任何公司要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,必须由投资银行安排承销,股票证券则由公司注册处发行,而股票买卖合约是在各大股票行处理。这些机构,恰好都是我们的客户。

耳濡目染之下,我也跟风入市。第一次买股票,是和几位同事合资购买陈唱控股,一共买了一千股,每股七令吉。但我们运气不佳,股价不升反跌,持有数月后只得忍痛卖出,每人亏了三百多块。

尽管陈唱控股是一只高股息的蓝筹股,在股市整体下跌时也难以幸免。那次经历让我明白,股票投资最关键的不是公司基本面,而是大势所趋。可惜那时的我对此一无所知,只是“人买我买,人卖我卖”,毫无判断力。

当时我手头还有一笔积蓄,加上朋友寄存的资金,原本打算投资股市。但经历首战失利后,我便不敢轻举妄动,选择按兵不动。

我也曾动过将这笔钱存入合作社的念头。当时从报章广告上看到,某些合作社的定期存款利率高达12%,远远高于银行和金融公司的水平,颇具吸引力。然而,考虑再三,我觉得还有其他更好的用途,最终没有把钱存进去。

不久后,全国爆发了“合作社风暴”。青团运合作社因遭遇挤兑现象而陷入危机,连带另外23家华资合作社一并被冻结。国家银行紧急设立“联华金融”,接管全部业务。许多存户历经数年,才逐步取回部分存款。幸亏我当初没有冲动,否则恐怕也深陷其中。

1980年代中期,马氧气公司(MOX)公开售股,每股定价RM1.40,上市当天即飙升至RM7.00。若申请成功,当日卖出即可净赚RM5,600。如此惊人的利润,迅速点燃了全民“新股热”。

尤其是白领上班族,凡手头有些余钱者,几乎都跃跃欲试。尽管中签率不足1%,但手续费不高,大家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踊跃参与。我也不例外,加入了这波认购热潮。

随后,怡保花园(IGB)、联合产业(UEP)等几家公司相继发行新股,我陆续申请了好几张。然而,屡投屡空,次次如石沉大海,最终只好作罢。好友那笔寄存两年多的应急款,我也全数如数奉还。毕竟自己已有稳定收入,不再需要代为保管。

几年后,我的事业渐入佳境,年收入逐年上升。同时,公司也接到越来越多股票行的订单,我经常到访各大股票公司,与客户沟通。

当时的股票行内,还未普及电子显示板,每家都有一块巨大的人工行情板,由工作人员戴着耳机,手动更新股票报价。大厅里坐满专注盯盘的股民,而我,也常站在一旁,默默观察市场动态。

我们公司有位代理商,每天早晨都会来订货,他总爱与同事讨论股市动态,并推荐他认为有潜力的股票。

在长期耳濡目染之下,我终于按捺不住,像大多数散户一样,开始“听消息”买股票,越买越多。到后来,几乎把全部储蓄都投入其中。不过我并不焦虑,因为这些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,而且每月还有稳定收入做后盾,心态也相对踏实。

出人意料的是,我购买的股票在两年后几乎都大幅上涨。不是因为我懂得投资窍门,也不是消息特别灵通,纯粹是赶上了整体股市大好的一波顺风车。

后来,我准备买房急需用钱,便将大部分股票套现。当时房贷利率高达11%,我希望尽可能减少贷款额度,以节省利息支出。几年后,也确实顺利还清了房贷。

许多人曾凭运气在股市赚到远超认知范围的利润,最终却因缺乏对市场的理解而亏光积蓄。散户的命运,往往就在一念之间。

没过多久,股市开始逆转。1986年,吉隆坡综合指数跌至165点,成为过去几十年最深的谷底,许多散户因此血本无归。而我因为买屋提前套现,不但没被套牢,还略有小赚。这次经历,成为我日后投资过程中最深刻的一课。

它让我明白:投资不能靠感觉,也不能靠运气,更不能靠跟风。最终靠得住的,只有理性和认知。

在印制中的兴业银行股票证券
股票证券样本

申请新股,被抽中的机会很微小。



这几年,群组里有很多人结婚。












2021年6月26日星期六

(14)在喧嚣中自省


 微型电脑面世后,国内涌现出众多经销商,代理着各式品牌的电脑,推向各行各业。我频繁拜访这些电脑公司,与销售人员年纪相仿,很快便融入他们的圈子。久而久之,有些人更成为私交好友,也借此扩大了我的生活圈。

他们的客户往往需要印制电脑专用纸,我顺理成章地获得推荐。无论公事还是私交,我都从中受益匪浅。
与电脑业者建立良好关系后,我陆续接触到不少客户。虽然订单零散,但积少成多;若客户名下还有几家附属公司,更是事半功倍。

我也经常与销售电脑耗材的业务人员互通有无,彼此推荐客户,建立起资源共享的默契,也为彼此带来更多商机。

在销售领域,人脉网络至关重要。只要能持续提供优质服务、树立口碑,往往就能赢得意想不到的回报。有时候,坐在办公室里,电话响起,是新客户主动来电预约,我只需在交谈中稍作了解,就能知道是谁介绍的。

有些客户的员工跳槽到其他公司,也会继续选择与我合作。除非原供应商毫无瑕疵,否则他们多半倾向于信任熟悉的老朋友。所以我始终注重维护这些看似“边缘”的关系,因为他们日后往往是最稳定的客户群。

不过,最常与我来往密切的人,往往并不是订单最多的大客户,而是那些聊得来、志趣相投的朋友。

当时,大部分培元中学的校友已搬离Desa Jaya,而我则独自在外租屋,在不同圈子中结识各类朋友。工余时间,我常与他们聚会,甚至参加他们公司举办的展销会与旅行活动。

那段日子里,除了工作,我尽情享受生活,随心而安。不必为金钱烦忧,也没有感情牵绊,过着无拘无束的单身生活。就像一只自由的蜜蜂,在阳光明媚的花园中恣意飞舞。一颗躁动的心,伴随青春的节奏跳跃,恍若正活在自己憧憬的理想生活中。

曾有一段时间,我放弃了郊游活动,转而和几位朋友频繁出入歌厅饮酒,三更半夜才回家。我们并非为了应酬客户,只是三五好友、意气相投,借着下班后的时光尽情放松。

那时还没有卡拉OK,大型歌厅通常配有驻场歌手,有些甚至请来性感女歌手演唱毛毛歌,或穿插挑逗表演。现场气氛疯狂兴奋,令人沉醉,酒过三巡,浑然不觉已是微醺。而在一些无歌手驻唱的小酒吧,几人醉眼朦胧、胡侃闲聊,也自成一种灵魂的释放。

那时候,LDP高速大道尚未兴建,白沙罗至甲洞仅靠一条狭窄车道连接,道路两旁无灯无栏,夜间开车极为危险。可年轻气盛的我,在酒精作用下,竟觉得沿着弯曲小路高速飞驰是一种“刺激”,从未设想过潜在的后果。

夜夜笙歌后,第二天自然精神不济,工作也提不起劲。后来,与一位久未谋面的客户见面时,她发现我面容憔悴,精神萎靡,细问之下语重心长地劝了我几句。

她正是我初入职场时曾提醒我注意衣着仪容的那位财务经理。她三番四次给予我忠告,无疑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位贵人。

回到金宝,母亲也说我明显消瘦了。这些话,让我开始警觉。

短短两三个月,我竟不知不觉走到了颓废的边缘。原以为频繁应酬、拓展人脉是工作的一部分,却没意识到,那些不加节制的放纵,其实是在掏空自己。

回头望去,才明白青春早已悄然流逝。表面上的逍遥自在,其实藏着空虚与迷惘。喧嚣过后,那份突如其来的孤单,让我意识到自己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,仿佛陷入了浑浑噩噩的状态中。

所幸,有人在我迷失前拉了我一把,温馨的提醒我,放纵不是享受人生,而是在毁灭自己。

从那以后,我坚决远离歌厅,滴酒不沾,让生活重新回到正轨。在喧嚣中学会自律,在沉静中学会反省,我才没有迷失方向。

毕竟,一个人的生活态度,会决定他未来的人生高度。那时的我,还希望将来可以飞得更高一些。


Photography session











Taman Negara




Pantai Cempedak, Kuantan





Kuang mining poo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