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担任营销经理已有五年,一路走来虽经历市场竞争激烈,却并无太大波折。凭借稳定的策略与团队的配合,业务与盈利每年均有增长。
在陈氏家族掌权时期,我遇到问题时,常能得到他们的指点。然而,当他们出售股份之后,局势骤变。其中一位大股东另起炉灶,创立新公司,开展与我们相同的业务。昔日并肩作战的同僚,瞬间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。我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支持网络,更不得不直面这始料未及的新挑战。
公司虽然更换了管理层,起初对我影响不大,但一场金融风暴,彻底打破了过往的安稳。这场风暴不仅重创了公司的财务,更让我身心俱疲,也暴露了我在应对危机方面的知识短板。那一年,是我职场生涯中遭遇的最大挫折。
过去数年,公司财报亮眼,业绩持续增长。然而,成长的天花板悄然逼近。KUB高价收购我们,也许是被账面数字吸引,却未看清行业已趋饱和,业务正走向瓶颈。
我曾以为,随着土著集团入主,加上公司原本的规模与条件,将能顺利取得政府订单,如虎添翼。然而现实并不如预期。当时市场上已有数家土著公司,他们向当局反映,挂牌公司不应享有相同的扶持。结果,政府合同只颁发给100%由土著持股的生产商。我们既无法投标,连代理人也被排除在外,我的期望化为泡影。
背后是否真有政治因素,我不得而知,但在国内商界,政商关系对决策的影响早已是公开的秘密。我相信,若董事会中有人脉深厚,或许结果会不一样。
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模式转变,许多产品逐渐被淘汰,我们的业务也开始面临结构性的挑战。一家成熟企业若无法及时转型,便只能在原地踏步,甚至走向衰败。
我无数次思考:面对日渐萎缩的市场,公司是否应另辟蹊径,探索新领域或发展新的商业模式?但当时公司财务吃紧,我个人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与资源,无力推动变革。
就像一个修理脚车的工匠,面对电单车的普及,即使手艺再好、人缘再广,也难挡顾客流失。若想转型修电单车,却又是陌生领域,举步维艰。
营销部门处于公司的最前线,业绩直接关系到盈利与成长,甚至牵动员工的福祉。作为上市公司,所有成绩都将白纸黑字呈现在年度报告中。作为营销经理,我肩负重责,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这虽是许多人向往的高职,却也如站在山巅,高处不胜寒。
某天中午,大部分同事外出午餐,我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审阅报告,不断核对数据。任务完成后,我站起身准备离开,突然眼前一黑,失去意识,重重摔倒在地。
头部撞到柜角,巨响惊动了外头的同事,他们立刻冲进来将我扶起。那只是短暂的昏迷,在风油精搽拭之后,我渐渐清醒,事后也没有再发生类似状况。
我一向身体健康,极少生病,此事让我困惑。我猜是长期的睡眠不足、精神紧绷与过度操劳所致。虽然没有就医,但这次经历却让我开始正视自己的状态。
那天之后,我重新思考健康、家庭、事业与人生之间的关系,也逐渐体悟到一些道理。
人生的路,不该走得如此急促。偶尔驻足小憩,反而能走得更远。当眼前的路越走越模糊,也许该停下来看看,是不是到了该拐弯的时候。
那一刻,我感受到一种熟悉的心灵召唤,正如当年我离开金马崙时的内在声音。我明白,自己又站在了一个抉择的路口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