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,尽管我的人生平凡无奇,没有伟大的事业,也没有恢弘的经历,但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,却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在他人眼中,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我而言,它们承载着深远的意义。每当回忆往事时,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之中,内心深处的感情也随之触动。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与朋友们分享那些年的集体记忆。

2021年7月12日星期一

(22) 成长中的市场


电脑化浪潮的到来,悄然改变了一个行业的命运。许多公司在账务系统电脑化后,纷纷弃用传统的手写单簿,转而采用连续性的电脑表格。这一趋势对传统印刷业而言,是一次沉重的打击,大量订单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。

但与此同时,新机遇也在悄悄酝酿。电脑纸的需求开始爆发性增长。那几年,国内电脑纸市场的总消费值估计近一亿元,我们公司一度占据了其中三分之一,堪称行业龙头。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,为我们带来了可观的盈利,也吸引了大批新竞争者的加入。

我刚入行时,全国仅有四家电脑纸印刷厂,十年之间,这个数字翻了十倍还不止。新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许多传统印刷公司也趁势转型,购入专用设备,纷纷加入战局。毕竟,生产普通电脑纸的技术门槛并不高,资本和设备一到位,就能立即开工。

竞争变得异常激烈,这是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。但我们并未因此慌乱,作为最早起步的一批企业,我们在生产成本、技术掌控、财务基础与客户信誉方面,仍保有明显优势。

那段时期,正是外资企业大量进驻我国,各行各业加速电脑化的阶段,电脑纸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。除了有孔的连续折叠纸,我们也开始大量生产卷型印纸,产品种类不断扩展,服务的客户也愈发广泛。

手机的普及带来了新的市场。国内手机用户数量迅速攀升,各家电讯公司纷纷寄发大量电话账单,我们因此迎来了几位超级客户。紧接着,银行系统快速扩张,信用卡的大量发行促成刷卡单据的激增,各分行的提款机也带动了密函和收据的新需求。

第二国产车问世,也成了我们行业的一次推动。企业上市潮涌,配合各种宣传、报告、证券发放,股票交易量暴涨,这些都转化为我们订单量的飙升。彼时的主要客户,除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外,还有汽车厂、电子厂、成衣厂、物流公司及进出口贸易商等,电脑纸的应用几乎渗透至每个产业角落。

我记得,国家银行推出一项年利率8%为期五年的债券,开放全民认购。由于印刷需求量极大,我们有幸中标成为供应商。我负责整个项目的印刷事务,在耳濡目染之下,自己也决定认购三万单位作长期投资。每单位一令吉,而当时一百令吉的债券售价仅六十多令吉,利息可观。

政府原希望借此鼓励底层人民参与理财投资,然而最终成效不彰。多数债券最终落入中产以上人群手中,而一般炒股人士对此类回酬缓慢的产品兴趣寥寥。

后来,国家再度推出由国民投资机构(PNB)发行的“土著信托基金”(ASB),我们也成为证券的印刷供应商。然而这一次,非土著无法认购。

1991年,新经济政策(NEP)宣告结束,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发展政策(NDP)。虽然政策名称变了,但某些土著优先条款依旧持续执行。必须承认,新经济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最初目标,改善了马来人贫困状况,中产阶层逐渐壮大,国家整体经济也随之加速成长。但在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中,华人在许多行业的原有份额被削弱,这种影响可谓深远。

那几年,我曾成功获得Celcom的大型印刷订单,合作多年。然而当Telekom收购Celcom后,合同也随之更换,由一家土著企业承接。

说实话,我并不将这次流标完全归咎于种族政策。竞争对手的报价确实更低,再加上他们与新管理层关系更密切。一直和我交易的那批高层虽然多数是马来人,但早已不再掌握决策权。这是现实,也是企业生态自然的变动规律。

与此同时,国际局势也在剧烈变化。东西德统一,苏联解体,冷战结束,欧盟成立。国内政坛方面,安华取代嘉化峇峇,出任副首相。变动无所不在,世界与我,都在不断被推动向前。



公司承印各种各类的电脑表格和印制品












1992年我们前往越南胡志明市旅游,当时该地还是很落后,晚上时常停电。



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