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管理层几乎全由陈氏家族成员组成,总经理是老板的外甥,负责行政与生产两大部门。几年后,他辞职移民澳洲,留下的空缺由老板的儿子接任。
不久,营销经理职位出现空缺,老板便向我提出升任的建议。这个提议让我猝不及防,因为总经理离职的消息我毫不知情,也从未为升职做过心理准备。
虽然平日里我一直在协助上司工作,但我自认专长在销售一线,对于市场策略与人事管理并无把握。于是,我婉拒了老板的好意,并坦陈自己的顾虑。新任总经理只好暂时身兼数职,暂代管理数个部门。
我既无相关学历,也缺乏管理经验,连一封像样的英文信都写不出。与其他经理相比,我自觉能力还有差距,心想何德何能担任上市公司的高职。
很多年前,仓库部曾有一位老员工,因为年资较深而被拔擢为主管。可惜他并不具备管理能力,屡屡失职,最终引发劳资矛盾,场面一度难堪。这事成为我心中警钟,不敢轻易跨出那一步。
此外,我当时的销售成绩优异,提成丰厚,只需专注服务客户,压力不大,还有进步空间。收入也已达到小康,对生活没有太多奢求。相比之下,经理的职责更重,收入却未必成正比。归根究底,我是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,选择了待在自己的舒适圈。
职场中,有人工作几年便升上经理,而我做了十多年仍未晋升。旁人或许感到诧异,但我毫不在意,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。
上司每天忙得焦头烂额,我看在眼里,心中五味杂陈。那时我开始反思:也许是时候做些准备了,即使那个“机会”并不特别吸引人,但机会,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期间,有些推销员因累积经验,萌生创业念头。他们认为已有客户资源,要货也不难,当老板比打工划算。然而,创业并非易事,需要周详规划。那几年,不少同行在准备不足下盲目创业,最终在激烈竞争中铩羽而归。
也有些业务员跳槽到待遇更优的厂家。当时市场上涌现出许多新兴的电脑纸印刷厂,纷纷高薪网罗有经验的人才,急于建立销售渠道,开拓市场。
公司也陆续聘请新人,但因经验尚浅,成绩难以立竿见影。为了部门整体表现,我毫无保留地在培训和销售方面给予支持。面对市场激烈竞争,加上员工流失严重,销售部的压力日益加重。
几个月后,营销经理职位依旧悬空,老板再次向我提出升任建议。这一次,他更有诚意,承诺若我遇到困难,其他经理会协助;薪资会高于目前水平,并配车使用。如果我仍不愿接受,他也会另作安排。
到了这个时候,再推辞就显得不识时务,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我摆架子。更糟的是,若公司高薪从外面聘请新人,空降一个和我磁场不相容的人,成为我的上司,后果难以预料。
仔细思量后,我意识到,也许我太低估自己了。既然公司高层对我有信心,必有其考量。当年朋友介绍我进这家公司时,我也曾犹豫不安,但最终走了进来,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关键时刻,能看清局势、把握机会的人,才是真正的“识时务者”。于是,我下定决心,接受委任,成为公司的营销经理,并同时负责子公司的运营。让我惊喜的是,我不仅继续享有提成,还有双份收入和各项优厚待遇,远超预期。
当时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,我临危受命,带领团队迎战,恍如三国时代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的情景。
既然肩负重任,我便不容辜负。自那一刻起,近十年间,我再也没有出国旅游。不是因为不想,而是因为,我已经在另一条更远的征途上启程。
我们的大老板,即是集团的董事经理。
这是我唯一参加的一次管理层人员培训课程,因为临时有一个空位,我才有机会参加。
1992年的销售团队
左边的是我的第一支手机,右边的是我用过体积最小的手机。
1993年新春期间我们前往北京旅游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