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,在管理层的周密规划与员工们的积极配合下,公司业绩稳步上扬,营业额逐步超越主要竞争对手,最终跃升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电脑纸印刷厂商。
1989年,吉隆坡股票交易所设立“第二板”,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上市平台,挂牌条件相较主板更为宽松。主要门槛包括:公司至少运营五年、实收资本不少于一千万令吉、连续三年盈利,且税前利润累计超过三百万令吉。
这些条件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,但在三十年前,却是许多中小企业梦寐以求的门槛。这套标准持续了二十年,随后挂牌企业纷纷提升资本,转入主板。
交易所的这一新政可谓及时雨,彼时我们的公司正值扩张阶段,急需融资,而各项条件也恰好符合。一纸申请,很快获批。1990年,我们公司成为第二板第二家挂牌企业,也是交易所当时唯一上市的印刷公司。
随着年轻一代加入,陈氏家族早已开始筹划上市之路,如今终于如愿以偿。上市之后,公司资本迅速扩大,陈家持股被稀释至五成多,土著股东代表——朝圣基金局取得约25%的股份,其余则由公众认购。
通过新股发行,公司筹得逾一千四百万令吉,不仅立即纾解财务压力,还清偿了大部分银行贷款,节省大笔利息支出。财务基础趋于稳健,为未来低成本融资打下良好基础。
资本充裕,不仅有助于扩充生产设备、提升产能,也显著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营运安全。同时,公司得以推行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,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加盟。
为符合上市要求,公司在申请期间,必须通过投资银行与证监会的严密审查。管理层对商业模式进行全面梳理和制度规范,促使公司步入更高水平的规范化经营,也为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。
公司名称由“Sdn. Bhd.”(有限公司)改为“Berhad”(上市公司),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,也仿佛获得了一枚质量保证的印章。在争取客户订单和大型合约时,明显更具优势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接获越来越多国外经销商的合作洽谈。作为业内领头羊,此时如虎添翼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上市前公司特别安排员工通过银行贷款认购新股,根据资历与职级分配认购额度。新股发行价为每股RM1.80,开盘即飙升至RM3.50,若当日抛售,每千股可获利RM1,700,之后股价一度升至更高,全体员工因此皆获利不少,堪称一笔意外之财,也极大地提升了员工归属感,促进劳资关系和谐。
我也参与了认购,获得分配的五千股,一年多后以平均RM4.00售出,净赚一万多令吉。我将这笔钱提前偿还部分房屋贷款。
当时房地产市场正处低迷,许多新屋滞销。在旺沙玛朱新区,一批建筑工程接近完工,但尚有大量单位待售。我趁势购入第二间房产。
不同于房市火热时期只能凭图纸和模型决定购买,这时候我们可以实地考察、挑选位置、观察环境,再签订买卖合同。那时一间双层排屋的售价不过十二万多令吉。
旺沙玛朱是吉隆坡市政局联合开发的新市镇,规划完善,基础设施齐全,住宅类型多样,涵盖廉价、中等及高档住宅,是当时极具潜力的区域。
新屋落成后,我们也搬离了租住四年的旧居。新家距我的公不过十多分钟车程,通勤十分方便。此时,我们已有两个孩子,生活渐趋稳定,事业与家庭双双迈入新阶段。
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