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公司众多业务中,最赚钱的,莫过于保安印刷这一块。股票证券、认股证、债券、银行支票、文凭、现金券、礼券等,都是我们擅长的领域。这个市场虽然小众,却利润丰厚,更重要的是门槛高、对手少。
八十年代以前,上市公司寥寥无几,一般企业发行的股票证券只印在稍厚的纸张上,毫无防伪设计。不法之徒只需稍动手脚,便能轻易伪造。等注册处发现异常,犯罪者早已人间蒸发,受害者蒙受巨大金钱损失。
后来,股票交易所开始规范证券印制,强制加入防伪元素。随着企业上市数量暴增,股东人数剧增,必须借助电脑处理海量数据,股票证券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公司的主力产品之一。
每一张证券的尺寸与厚度都遵循标准,所用纸张必须具备浮水印(Watermark)和防伪纤维(Security Fiber)。印刷时,还需在背面添加荧光油墨(Fluorescent Ink)图案,须在紫外线灯下才能显现。
证券的边缘打有连续打孔,这不仅方便电脑读写,也成了一种识别特征。一般印刷厂无法制作这种格式,进一步筑高了行业门槛。
这种特种纸张由国外指定造纸厂生产,制造时在纸浆中掺入彩色和无色荧光纤维,再加入我们公司独有的浮水印图样,确保市面上无人能仿。
所有原材料需储存在保安室中,进出数量严格记录,废纸必须现场销毁。每一张制成品皆有专属编号,印刷过程在密闭空间内进行,配有先进保安系统与闭路电视全天候监控。
经过这一系列防线部署,伪造证券的情况几乎绝迹。
银行支票是另一项重要产品,风险同样高。国家银行曾召开会议,召集所有保安印刷商与各大银行代表,共同检讨支票的制作流程与安全机制。
支票的防伪设计与证券类似,但纸张较薄,不含彩色纤维。背景使用水溶墨(Fugitive Ink)印刷,若有人以化学药水篡改内容,背景颜色会脱色,立即露出破绽。
此外,支票上的线条由超微细文字组成,肉眼难辨,需放大镜才能识别真伪,防止高精度复印。票面还印有隐形图案,仅在紫光灯照射下才可见。
支票底部的磁墨号码(MICR Number)同样是关键。这串号码包含随机码、顺序码、银行与分行号码、户口号码及分类编号。银行扫描后,系统即可识别并过账。
国内具备这类印刷能力的厂商屈指可数,一般印刷厂无力涉足,因此我们在供应链上占据主动,话语权极高。
尽管支票本身设计严密,防伪难度大,但仍有犯罪分子透过偷窃后冒名签署,或修改现有支票上的名字与户口号码,进行非法套现。这类行为技术要求极高,有时甚至需要银行内部人员协助。
随着互联网兴起与银行业数码转型,付款方式日益多样化,支票的使用逐步减少。对消费者来说,这是一项便捷又节省成本的进步;但对我们这种供应商而言,自然希望有关单位延迟推行。
其实,从以往的经验来看,政府推行新政策的效率一向不高。当年推行股票交易无票化制度,就花了整整四年才全面落实,事后还保留少量股票做记录用途。
我个人倒是觉得,这举措多少有些多余。既然已无票交易,为何还需防伪印刷?只要当局发一份电子文件证明库存即可。但话说回来,多一层手续也好,让我们还有机会继续闷声发财。
现在这类现金券已经被数码储存卡取代了
1992年公司员工俱乐部举办的泰国合艾之旅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