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眼六年过去,公司持续成长壮大,营销部新增了几位业务员,工厂与办事处的员工人数也稳步上升。
公司采用家族式管理结构,各部门都没有设立经理职位,老板身兼董事经理,几乎包揽了所有行政与管理事务。董事会成员皆为兄弟,他们集中在总公司办公,同时管理集团旗下的其他业务。
在工厂与办事处内部,仅设有“主管”职级。我的同事 Foo 是营销部门资历最深的业务员,因此也自然承担起领导团队的责任。他既不是经理,也没有正式头衔,但我们都视他为实际上的带头人,工作上多以他为依归。
这种家族企业常见的管理模式,在初期确实节省成本、运作灵活,但长远而言,缺乏制度建设和专业分工,终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后来,老板的子侄陆续从海外学成归国,加入公司。他们多数是大学毕业生,具备专业背景,自然被安排担任各部门经理,逐步分担董事经理日益繁重的事务。
他们虽然年轻、职场经验不足,但因其家族身份与学历背景,并未引起资深员工的不满。反而因其性格随和、待人接物得体,赢得了下属们的认可。
在家族企业中,“子承父业”几乎被视为理所当然。一般而言,董事长的儿子将是未来的接班人。不过,那时老板正值中年,距离交棒还有很长一段路,集团依然由他掌控大局。
公司董事多数能熟练运用中英文,但令人意外的是,他们的下一代几乎完全不懂中文,从小接受英文教育,连一句简单的华语都说不出来,这让我颇为惊讶。
公司设有内部职工会,并隶属于全国印刷职工总会。每三年便会重新谈判一次集体劳资合约。谈判期间,总会会派代表到场协助。
通常工会开出相当高的要求,初期双方分歧明显,需经历多轮协商才能达成协议。若谈判破裂,便可能引发罢工或停产。在过程中,员工或被鼓动怠工,或采取不合作行为,以增强谈判筹码。
由于当时公司尚未设立人事部,负责谈判的重任就落在新上任的总经理身上。几年前公司曾遭遇过罢工,因此每逢谈判期,我心中总难免忐忑不安。作为前线销售人员,一旦交货受阻,便陷入被动,客户若因此断货,即便我们再三解释、道歉,也于事无补。
幸运的是,往后的几次劳资谈判都顺利落幕,公司也再未发生罢工事件。
在几位积极同事的推动下,公司成立了康乐组,除了每年举办热闹的常年晚宴,还会组织外出旅行。员工之间关系融洽,办公室氛围和乐而温馨。
随着几位经理级“生力军”的加入,公司行政管理更为规范,也确立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。厂房与仓库的面积不断扩张,多个部门逐步实现电脑化,尤其是在稿件平面设计领域,迈出了一大步。
稿件从手绘转为电脑排版,不仅更快速、精准,也大幅简化了印前流程。完成的设计稿可通过传真发送给客户确认,极大地提升了效率,也让我腾出更多时间开发新客户,销售业绩随之提升。
公司的整体条件持续改善,为我创造了良好的接单环境,我的收入也因此稳步上升。
当时的我并未思考太多未来,只专注于销售工作,认为只要能维持当前的状态,便已心满意足。我没有远大的志向,抱着“知足常乐”的心态,日子过得悠然自得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