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,我在老板办公室讨论一些工作事项。会谈结束后,他递给我一封信,信纸抬头是马来西亚首相署,由时任首相马哈迪亲笔签署。信中简要说明:马来西亚统一合作社(KUB)有意进军高端印刷行业,正在物色表现突出的企业合作。我们公司被视为具备条件的对象,建议双方董事尽快接洽。简单的几行字,措辞平和,可以被诠释为有意参股或者并购,没有令人不安的字眼。
KUB是由巫统党员组成的商业集团,旗下产业众多,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A&W连锁快餐店。老板表示,必须先与对方洽谈才能了解其真正意图。
随后的一年间,陆续有陌生人分批进入公司参观,部分来自银行与会计事务所。我们察觉公司正进行某种商业谈判,老板对此语焉不详,只说方案尚未敲定,属机密性质。时间一久,大家也不再多问。
直到1996年,公司正式宣布:KUB收购了陈氏兄弟所拥有的电脑纸公司股份,并通过公司向银行贷款,进一步收购他们在集成集团旗下的全部子公司。
这个消息虽在意料之中,但仍引发员工议论纷纷。毕竟公司由华人家族企业转为土著集团控制,在行政、人事、文化等方面,未来会如何演变,谁也无法预料。更令人忧虑的是,为了融资收购母公司,公司背上了六千多万令吉的银行贷款,令前景更加扑朔迷离。
在马来西亚,一旦华资企业被土著集团收购,坊间便容易将其渲染为“强行接管”甚至“政治干预”。当我们公司被收购的新闻登上媒体,外界也传出类似的流言。其实这些人既不了解卖方意愿,也不清楚交易价格是否合理。事实上,这完全是一桩双方你情我愿的商业交易。
那时股市处于历史高位,几乎进入疯狂状态,每家企业的股价被推升至新高,收购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。面对诱人的报价,陈氏兄弟大多数选择接受,尽管有一两位家族成员因对企业有深厚感情而一度犹豫,最终仍达成共识,完成出售。
KUB的收购是双方理性磋商的结果,对陈氏家族来说,这是一次精准的套现时机,成功在金融风暴爆发前脱身,不仅获得丰厚利润,也化解了家族内部的矛盾纷争。
收购风波中还有一段趣事:生产部一位员工,六年前曾在公司申请上市时贷款RM3,600购买了2,000股新股,后来还清贷款便忘得一干二净。直到公司被收购的消息传出,他才想起家中抽屉里还有两张股票,此时股价已涨至每股RM20。他立刻脱售,意外赚了三万多令吉,令同事们艳羡不已。
公司易主后,KUB董事局仅派出一位马来总裁全面掌管公司业务。原陈氏家族的两位经理留任半年后陆续离开,由新人接替。而我则继续担任营销经理,岗位未变。
其中一位离职经理在其父出售股份后,另起炉灶,创立了一家新公司,同样专注电脑纸印刷,虽然规模较小,却成为我们新的竞争者。他陆续吸纳了公司生产部和销售部的一些旧部,部分代理商和客户也随之转向。他也曾私下试探我是否愿意加入,但我选择留下。
尽管公司前景尚不明朗,我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与价值,更不愿背弃并肩作战多年的同事。此时我已是管理层中资历最深的成员,在这个关键时刻,我希望自己能稳住团队士气,避免更大的动荡。倘若我也选择离开,势必会带来更严重的信任危机。
新任总裁年仅三十五岁,出身银行体系,对印刷业毫无经验,引发不少疑虑。市场上也开始流传各种不利传言,对业务造成影响,办公室里弥漫着低迷气氛,人心浮动。
但令人欣慰的是,这位年轻总裁虽然资历尚浅,却并未推翻原有制度。他延续了多数管理政策,重视原班人马,没有因种族背景而任人唯亲,我们之间合作顺畅,逐渐重建起团队的信心。
公司过去几年都呈现良好的业绩,吸引了其他集团的投资意向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