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清晨,是我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。中午过后,所有蔬菜都已经装上罗里,我得赶紧把货单准备好交给司机。通常我会跟随菜车返回冷力。等到他们启程之后,我的一天才算真正清闲下来。
冷力是个民风淳朴的小镇,不是旅游景点,也没有什么娱乐设施。人们的闲暇活动,最多就是在茶室里打麻将、喝茶、闲聊。当年的电视节目还只是黑白画面,录像带尚未普及,在这里工作与生活,确实显得有些单调乏味。
阅读报纸成了我每天最主要的消遣,由于实在太无聊,连副刊上的每一篇文章我几乎都认真读过。工作第一年,正值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,国阵成立,并在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,报章上铺天盖地都是政治新闻。
国际大事也接连不断:美国总统尼克逊因“水门事件”辞职,接着蒋介石、周恩来、毛泽东相继去世;我国首相敦拉萨也在那个时期离世。这些领导人的谢幕,为世界和各自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,是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。
工作几个月后,我买了一台卡式录音机,又在吉隆坡购入许多翻版录音带。那时,旧曲卡带每卷只售 RM1.00,而邓丽君和许冠杰的也不过 RM1.50。如此便宜的价格让我买得非常尽兴。
我的卧室布置得井井有条,墙上贴满画报与自己的创作。在那个小小的私人空间里,我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艺天地。一边阅读书籍,一边聆听喜爱的歌曲,那是我在冷力生活中最纯粹的享受。
晚上八点多,从怡保返程的罗里抵达,司机会把货单交给我。我先核算车费,等隔天早上再加上新一批货单进行总结。这段时间,有些菜农会聚在办公室闲聊,话题大多围绕蔬菜行情,也有人会谈谈种植经验,偶尔聊到国内外的新闻时事。
之后我们会一起吃宵夜,通常是与老板的弟弟或菜农们同桌。不论何时,大家都不会让我这个“打工仔”出钱,久而久之这也成了默契。于是,在高原的日子里,我几乎花不到钱,只有在金宝或吉隆坡外出时才会消费。
大多数菜农学历不高,普遍只读到小学毕业,便早早投身劳作。在他们眼里,我是个有知识的“高材生”,因此倍受尊重。他们也知道我收入不高,对我格外照顾。
每天的生活,周而复始;每天的工作,也几无变化。我没有明确的追求,也没有远大的梦想。光阴就这样悄然流逝,几年一晃而过。
起初,我觉得这种无牵无挂、无忧无虑的生活还算写意,是一种放松。但日子久了,岁月静好也变得太过平淡,如同一潭死水,毫无波澜。内心开始感到空虚与沉闷。
过于清闲会令人变得慵懒,逐渐磨去原本的锐气与进取心。我那时才二十出头,正值青春年华,却过着一种缓慢而被动的日子。不禁自问:这样的生活,是否在虚度年华?
我曾读过一句禅语:“人生就像一扇门,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,有人却乐观于门内的宁静;有人忧愁于门外的风雨,也有人快乐于门外的自由。”
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,不同的人,在同样的处境中,能有截然不同的心态;而即便是同一个人,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也会生出不一样的感悟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