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,我经过一个菜园,看到一位菜农正在喷洒农药。我走近一看,忍不住笑出声来,他戴的“口罩”竟然是一块女性用的卫生棉!那情景实在滑稽。
那时的卫生棉是一块厚厚的棉布,两端还有绑绳,没想到他竟将它当作防护工具。说实话,这种材料确实可以阻隔毒雾,也许我们该佩服他临时应变的聪明才智。
在那个年代,为了防治虫害,菜农经常在蔬菜成长过程中喷洒各种农药。可是时间一久,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,农民便不得不加大剂量,甚至混合多种杀虫剂一同使用,导致收成后的蔬菜农药残留也随之增加。
有些农药只是附着在植物表面,用来对付啃咬叶片的害虫,虽然初期残留量高,但消退得快,可被雨水冲刷和阳光分解;而有些水溶性农药则完全不同,它们能通过气孔、水孔或根部渗入植物体内,均匀分布,任何部位被咬食后都能毒杀害虫,药效持久,残留也较久。据我了解,菜农通常不会在采收前使用这种类型的农药,但如今是否仍如此,就不得而知了。
我记得当年在菜园里闲逛,看到成熟的番茄,总喜欢顺手摘一个下来吃,只是用衣角随便擦一擦就塞进嘴里。后来才知道,农药的毒性相当强,没洗干净的蔬菜根本不能随便入口。从那以后,我再也不敢这样鲁莽了。
我还记得,当时常见的农药有“良力”(Lannate)和“大满罗”(Tamaron),都是剧毒的杀虫剂,后来被明令禁止使用。
除草剂也是常见的剧毒农药,在农舍里随手可得。有些家庭因矛盾激烈,一时想不开竟饮用除草剂轻生,这类悲剧时有所闻,尤其常见于印裔社区,让人唏嘘。
那时很少有菜农使用温室棚架种菜,因为成本过高,只有经营多年、经济宽裕的农民才负担得起这种投资。
如今,许多人开始提倡有机种植和水耕农业,以减少农药的危害。不过,在我们那个年代,还没人听说过这种栽种方式。
农药在农业发展中曾发挥过正面作用,提高了作物产量,但随着使用的频率与剂量不断加大,它们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
例如,在金马崙山区,河流下游住着不少原住民。如果农药残留顺着雨水流入小河,将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健康。近年来,政府也开始重视这类问题,加强对河岸农地的监管与限制。
农药有效地减少虫害,特别是那些已被禁用的剧毒农药,往往见效最快。但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也最为严重。菜农夹在丰收与良知之间,常常陷入两难:该不该偷偷使用,成了一场个人道德与现实利益的拉锯战。
无论如何,作为消费者,煮食蔬菜之前,一定要清洗干净,不管它们来自什么地方。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整个家庭健康的保障。
天气和虫害都会影响到蔬菜的收成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