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,尽管我的人生平凡无奇,没有伟大的事业,也没有恢弘的经历,但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,却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在他人眼中,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我而言,它们承载着深远的意义。每当回忆往事时,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之中,内心深处的感情也随之触动。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与朋友们分享那些年的集体记忆。

2021年5月8日星期六

(5)菜园背后的辛酸与现实


 

金马崙有不少菜农相当富裕,让人羡慕。但他们的财富,是用无数血汗换来的。当年他们披荆斩棘、筚路蓝缕,在山林中开荒种植,才有今天的丰收。

这里大部分菜园属于临时地契的农地,也有一部分是非法开发的。土地本身成本不高,但开荒与基本建设的费用却非常昂贵。

菜农一旦赚钱,往往不会止步,而是继续向更高的山坡或更远的山林扩张种植面积。

开荒的第一步是砍伐树木,清理山芭,然后填平低洼地。政府虽禁止使用推土机,以防山体侵蚀、土崩甚至波及民宅,但多年下来,这类“禁止”始终形同虚设。所谓“有钱能使鬼推磨”,推山填谷也不在话下。虽然成本高,只要收成好,很快就能回本。

多数菜农会向县政府申请地契,运气好的能获得临时地契,每年只需缴纳少量费用;不然就只能算是非法占地。根据国家土地法典,所有未经批准的耕地,都是非法侵占国家土地,政府有权随时取缔。即便持有临时地契,也只是“暂时租用”,终究有被收回的一天。

要在深山开垦种菜,除了资金与人力,还得建造蓄水池,再用水管从山泉引水。种植过程从播种、浇水、施肥、喷药到收割,每一环节都是成本。

金马崙的菜农大多以家庭作业为主,当地没有机构统计种植数量,因此,蔬菜时常出现供需失衡。有时货源过剩,价格崩跌;有时缺货,行情暴涨。

有些菜农看到某种蔬菜价格好,便一窝蜂种下。但从播种到收成需时两三个月,等他们收割时,市场早已饱和,价格暴跌,亏本收场,真是欲哭无泪。种菜除了靠技术和资金,更需一点运气。

如果时机对了,价格又高,那就能大赚一笔;但若遇虫害、干旱或连日暴雨,就可能血本无归。

当市场严重缺货时,政府也会允许从邻国进口蔬菜,以平衡供应。

我曾目睹包菜滞销,一斤仅卖一角钱,一箩两百斤,扣除竹箩和运输成本后,整箩只值八块钱。我甚至暗中减少车资,也救不了那一箩辛苦耕耘的菜。那一刻,我深深体会菜农的无奈和心酸。

有些菜农会向收菜公司赊账拿肥料与农药,待收成后再还款。多年下来,这种以诚信维系的交易方式一直沿用。不过,也不乏赖账的例子。有的菜农收成后转卖给其他收购商,这种行为在小镇上会被人非议。

我们公司为菜农开有账户,每当他们出售蔬菜,我会记录收入,他们若需用钱,只需预先通知。每逢新年,公司都要准备几万元现金支付。老板每天都会到Tanah Rata的银行处理支票、提款,有时也会写支票换取邻店的现金。

过去政府干预较少,近年却常有执法人员强制摧毁非法菜园。短短几小时的清剿,就能让菜农多年心血毁于一旦,损失惨重。

据说,政府计划取消临时地契,改由官联公司管理,以租赁方式提供土地,一亩地每年租金高达四千多令吉。谁算出的这笔账?真不知是哪位“天才”的构想。

 

很多菜园只有临时地契(TOL

山丘上面的蓄水池成了我们的游泳池

池中水是从深山里接驳出来的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