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,尽管我的人生平凡无奇,没有伟大的事业,也没有恢弘的经历,但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,却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在他人眼中,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我而言,它们承载着深远的意义。每当回忆往事时,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之中,内心深处的感情也随之触动。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与朋友们分享那些年的集体记忆。

2021年3月9日星期二

(19)当年局势

拍摄于2020年1月


每天傍晚,隔壁的刘耀洋货店总会传来一阵阵悠扬的流行歌曲。姚苏蓉那首《负心的人》不知被重播了多少遍,反而原唱者汤兰花的版本却鲜少听到。在那个年代,同一首歌常常由不同的歌星演绎,仿佛每一把嗓音都在为旋律注入新的灵魂。
店铺前的长凳总是坐满了人,大家一边乘凉闲聊,一边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。那些成年人看完报纸后,便开始高谈阔论,话题从政治时局到社会趣闻,无所不包。偶尔,他们也会谈起脱衣舞孃陈惠珍在乐宫戏院登台的轶事,我站在一旁听得入神,心中充满了好奇与遐想。
为了满足对这些话题的好奇心,晚上我也开始学着阅读报纸。前面的商店订阅了《南洋商报》,堂叔下班后也会带回《新明日报》,于是,五六年级的我便有机会接触到两份报纸。打开报纸后,我总是先翻到电影广告和娱乐新闻。那时,香港拍好的电影通常要等一个月才会在我们这里上映。每当在霹雳版看到怡保戏院的广告,我便知道,那部电影不久后也会在金宝上映。作为一个超级电影迷,这些琐碎的细节我从不放过,仿佛每一则广告都在为我的期待添上一抹亮色。
那时的傍晚,音乐、闲聊、报纸和电影,交织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,简单却温暖,平凡却令人怀念。
我对国际新闻也抱有浓厚的兴趣,尤其是那些充满视觉冲击的新闻图片。然而,在那个年纪,我的知识水平有限,只能理解新闻表面的报道,对其背后的复杂背景却一知半解。尽管如此,从小养成的读报习惯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,开阔了我的视野。
六十年代的国际新闻充满了动荡与变革。越南战争是当时最常见的头条新闻,美军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,国内反战示威此起彼伏,约翰逊总统在巨大的压力下艰难应对。与此同时,中东的战火也引人注目,以色列被多个阿拉伯国家围攻,最终却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,这场战争的结果令人震撼。
在那个年代,女性担任国家领袖还是一件罕见的事。甘地夫人成为印度总理时,我初次意识到女性也能登上权力的巅峰,心中不免感到些许不可思议。然而,当梅厄夫人出任以色列总理时,我已经不再感到惊讶,仿佛时代的浪潮正在悄然改变世界的面貌。
印尼的政局动荡也让我印象深刻,苏哈多推翻了原任总统苏卡诺,政变期间爆发了血腥的排华暴动。报纸上刊登的那些触目惊心的照片,令人不寒而栗,仿佛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。
这些国际新闻不仅让我了解了世界的纷繁复杂,也让我意识到,远在他乡的动荡与变革,或许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。读报的习惯,让我在年少时便与这个世界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。
在那个局势紧张的年代,我国的羽毛球队击败印尼队,赢得了象征羽坛最高荣誉的汤姆斯杯。这一胜利不仅振奋了国人的士气,也让当局决定以盛大的方式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。夺冠的选手们被安排乘坐敞篷车,从北到南穿越沿途的市镇,接受各地群众的欢呼与致敬。
当车队经过金宝时,整个小镇沸腾了。选手们站在敞篷车上,手扶奖杯,面带微笑地向夹道欢迎的群众挥手致意。务边街上人潮涌动,欢呼声此起彼伏,仿佛整个小镇都被胜利的喜悦所笼罩。这是一个让无数国人倍感自豪的时刻,在众多选手中,我唯独记住了陳奕芳和伍文美的名字,他们的风采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。
那个年代,中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,社会动荡不安。尽管成功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,但经济却一蹶不振,民生困苦。我的姑妈就在两年前回到家乡,然而,等待她的并不是亲情的温暖,而是无尽的苦难。
我们是从前往大陆探亲的亲友口中得知,当年她回到家乡后,由于亲人的房屋狭小,竟被安排在猪圈旁蜗居。得知此事,我们心如刀绞。我的兄长因家境贫寒而辍学,而母亲即便日子拮据,仍坚持定期寄钱给姑妈,以报答她当年的收养之恩。

脱衣舞孃陈惠珍在乐宫戏院登台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