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,尽管我的人生平凡无奇,没有伟大的事业,也没有恢弘的经历,但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,却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在他人眼中,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我而言,它们承载着深远的意义。每当回忆往事时,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之中,内心深处的感情也随之触动。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与朋友们分享那些年的集体记忆。

2021年3月8日星期一

(17)街头卖药人



我住在市区,经常有机会见到形形色色的街头卖艺人,他们来自四面八方,在金宝落脚后,常选择在巴刹街或安邦街摆摊表演。

巴刹街位于信友酒庄与新荣源杂货店之间,是通往菜市场的主要通道。清晨这里熙熙攘攘,街道喧闹,但一到晚上便归于寂静。路旁有三间售卖洋货的小店,对面只有一档卖香烟的小摊,摊主正是我们屋里的房客之一。

另一处热门表演地点是安邦街,那一带夜市兴旺,食档林立,集聚着金宝各式著名美食:老鼠粉、炒粿条、猪肠粉、鱿鱼蕹菜、猪杂粥、罗米饭等,香气四溢,人声鼎沸。

每当夜幕低垂,卖艺人便在七点多开档。两三位同伴,铜锣一响,清脆悠扬,顿时吸引大批观众围观。不一会儿,人群便将摊位团团围住,熙来攘往。我和其他小孩总爱钻到最前面,或蹲或坐,目不转睛。

表演尚未开始,主讲者便自我介绍,说自己是习武之人,练功时常受伤,需借助药物疗伤。他们自制的药品疗效显著,如今愿以亲民价出售,广结有缘人。

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药效,有时还搭档对唱,口若悬河地宣称药品源自祖传秘方或名师传授,有的说是古代太医遗方重现。所售药物多为药膏、药油、药酒,声称能治百病——伤风咳嗽、头痛腹泻、刀伤虫咬、腰酸背痛、跌打损伤,无所不能。有人更夸口说,药酒不仅治病,常饮还能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。

我相信这些药物或许确有一些疗效,但那些浮夸的宣传实在令人存疑。尤其提到清朝宫廷用药,更觉言过其实。

不同的卖艺人有不同的本事,有的舞刀弄枪,有的赤手劈砖;有人卧躺在碎玻璃上,有人徒手抓烫红的铁链,还有人让毒蛇咬住手腕。表演者常面露痛苦之色,展示红肿或受伤部位,随后由助手当场敷上他们推销的药物,片刻之后竟又若无其事。这些现场“疗伤”的桥段,是他们最强而有力的销售手段。

通常,只要有一位观众掏钱购买,立刻引发“羊群效应”,接着就有许多人纷纷跟进。药物售价一般是每瓶两块钱,多买还送赠品。一个晚上下来,如果运气好,两轮表演便可收入上百元。至于观众是真信药效,还是出于同情,已难分辨。

有一次,我看到一群人照常摆摊卖药,意外地发现敲铜锣的女孩竟是我的一位同学。她注意到我正望着她,起初露出几分羞涩,但很快恢复自然。

散场后,我走上前与她攀谈。她告诉我,那是她父亲的摊位,原本有伙计负责敲锣,恰逢生病,她只好出来顶工。平日里,家人并不允许她在外抛头露面,叮嘱她要专心读书,将来不要继承这样的生活。他们深知这份职业不易,尤其对女孩而言,更加不合时宜。那时的我年纪尚小,也不懂得该如何回应,只是默默记住了她说的话。

岁月更迭,社会不断进步,许多传统行业早已被时代淘汰,如今街头再也看不到这些卖药的身影。那些敲锣吆喝、赤膊上阵的场景,只能封存在我记忆的角落,像一段陈旧的录影带,在心底静静播放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