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小学位于安顺芭尾,开学的第一天,哥哥牵着我的手把我带进课室,没多久便转身离开了。四周的新生大多由父母陪同,有几个孩子一察觉爸妈离开便嚎啕大哭。我安静地坐着,看着他们泪眼汪汪地望向门口,我好奇他们到底在怕什么。他们也好奇地望着我,一个人,为什么不哭?
那时候,我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就得起床,因为从芭尾步行到学校,来回将近两个小时。身上穿的是别人穿过的旧裤子,裤头太大了,只能用扣针别住,否则走几步就要掉下来。
校服本是白色,但因为长年用河水清洗,颜色渐渐褪成泛黄的米色。和同学站在一起的时候,显得格外突出,再加上那条不合身的裤子,怎么看都不体面。曾有同学嘲笑我、追问我,我一开始感到羞窘,但年纪小,想法单纯,过不久也就坦然接受了。
直到今天,我仍记得校长和几位老师的名字。饶达昭校长身材肥胖,面容严肃,总是板着脸。他的眼神有种莫名的压迫感,每当他经过我身边,我总是低下头,连呼吸都放轻了。
我的启蒙老师祝识昌,是我一到三年级的班主任。他知道我的家庭背景,经常给予鼓励和开导。他说过的话,那时我懵懵懂懂,如今回想,才真正懂得他的用心良苦。
三年级那年,班上来了一位名为邝佩珍的新老师,她年轻温柔,对我特别关照。某个周末,她特意来到我家,带我去看一部英语电影。电影情节我已记不清,只记得散场后,她请我吃了夜宵,又带我到她那儿过夜。那晚,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种平静、温暖的幸福。
第二天,她送了我一条新裤子。那一刻,我实在受宠若惊。她说她来自金宝。后来我离开了安顺,就再也没有机会遇见她。多年过去,我始终无法忘记她的恩情。她如今是否安好,我无从得知,却常常默默祝愿她平安。
记忆中还有两件小事,令我对“贫穷”有了最初的感受。
有一年,渣打银行的职员到学校推行储蓄运动,鼓励学生从小培养存钱习惯。只要交两块钱开一个户口,就能获得一个唐老鸭储蓄扑满。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参加了,每天交五分钱,不到一个月,扑满便发到手中。只有我和几个家庭拮据的同学迟迟没有加入。
我看着他们拿着五颜六色的扑满开心地跑来跑去,心里难掩失落,却又故作轻松地跟着他们玩耍。那一次,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金钱的分量,也隐约意识到银行与贫穷之间,似乎隔着一道无形的门槛。
另一次是Colgate公司派人来学校,免费发放一支迷你牙膏,宣传保护牙齿的观念。虽然只是样品大小,可是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。那支小小的牙膏,像是一份不问出身、不论背景的礼物。
童年时的我,从未真正思考过家庭环境的不公平。单亲、清贫、没有玩具和新衣服,这些都是我默认的生活状态。直到进了学校,看到不同同学的家庭条件,才慢慢体会到一种心理上的“落差”。我开始觉得,自己的人生,好像比别人少了一些什么。
但那个年纪,那里懂得“公平”是什么?其实,后来回想,快乐和悲伤,从来不是命运赐予的,而是心态的选择。一些道理,得在成长后才渐渐明白。
等我长大,步入社会,再回看当年那两件小事,不禁感慨:银行与牙膏公司的行销策略其实都很高明,前者在锁定孩子背后的家长,后者则精准打造品牌好感。
区别在于,渣打银行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点酸涩的印记,而Colgate,却给了我们一整个班的孩子,一份无条件的快乐。
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。
回复删除我获得校友Martin Lee通知,原来邝佩珍老师就住在他的家附近,她曾经在桂花村执教,目前居住在新加坡,她儿子的家。
回复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