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,尽管我的人生平凡无奇,没有伟大的事业,也没有恢弘的经历,但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,却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在他人眼中,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我而言,它们承载着深远的意义。每当回忆往事时,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当时的情景之中,内心深处的感情也随之触动。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,与朋友们分享那些年的集体记忆。

2021年7月12日星期一

(22) 成长中的市场


电脑化浪潮的到来,悄然改变了一个行业的命运。许多公司在账务系统电脑化后,纷纷弃用传统的手写单簿,转而采用连续性的电脑表格。这一趋势对传统印刷业而言,是一次沉重的打击,大量订单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。

但与此同时,新机遇也在悄悄酝酿。电脑纸的需求开始爆发性增长。那几年,国内电脑纸市场的总消费值估计近一亿元,我们公司一度占据了其中三分之一,堪称行业龙头。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,为我们带来了可观的盈利,也吸引了大批新竞争者的加入。

我刚入行时,全国仅有四家电脑纸印刷厂,十年之间,这个数字翻了十倍还不止。新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许多传统印刷公司也趁势转型,购入专用设备,纷纷加入战局。毕竟,生产普通电脑纸的技术门槛并不高,资本和设备一到位,就能立即开工。

竞争变得异常激烈,这是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。但我们并未因此慌乱,作为最早起步的一批企业,我们在生产成本、技术掌控、财务基础与客户信誉方面,仍保有明显优势。

那段时期,正是外资企业大量进驻我国,各行各业加速电脑化的阶段,电脑纸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。除了有孔的连续折叠纸,我们也开始大量生产卷型印纸,产品种类不断扩展,服务的客户也愈发广泛。

手机的普及带来了新的市场。国内手机用户数量迅速攀升,各家电讯公司纷纷寄发大量电话账单,我们因此迎来了几位超级客户。紧接着,银行系统快速扩张,信用卡的大量发行促成刷卡单据的激增,各分行的提款机也带动了密函和收据的新需求。

第二国产车问世,也成了我们行业的一次推动。企业上市潮涌,配合各种宣传、报告、证券发放,股票交易量暴涨,这些都转化为我们订单量的飙升。彼时的主要客户,除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外,还有汽车厂、电子厂、成衣厂、物流公司及进出口贸易商等,电脑纸的应用几乎渗透至每个产业角落。

我记得,国家银行推出一项年利率8%为期五年的债券,开放全民认购。由于印刷需求量极大,我们有幸中标成为供应商。我负责整个项目的印刷事务,在耳濡目染之下,自己也决定认购三万单位作长期投资。每单位一令吉,而当时一百令吉的债券售价仅六十多令吉,利息可观。

政府原希望借此鼓励底层人民参与理财投资,然而最终成效不彰。多数债券最终落入中产以上人群手中,而一般炒股人士对此类回酬缓慢的产品兴趣寥寥。

后来,国家再度推出由国民投资机构(PNB)发行的“土著信托基金”(ASB),我们也成为证券的印刷供应商。然而这一次,非土著无法认购。

1991年,新经济政策(NEP)宣告结束,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发展政策(NDP)。虽然政策名称变了,但某些土著优先条款依旧持续执行。必须承认,新经济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最初目标,改善了马来人贫困状况,中产阶层逐渐壮大,国家整体经济也随之加速成长。但在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中,华人在许多行业的原有份额被削弱,这种影响可谓深远。

那几年,我曾成功获得 Celcom 的大型印刷订单,合作多年。然而当 Telekom 收购 Celcom 后,合同也随之更换,由一家土著企业承接。

说实话,我并不将这次流标完全归咎于种族政策。竞争对手的报价确实更低,再加上他们与新管理层关系更密切。一直和我交易的那批高层虽然多数是马来人,但早已不再掌握决策权。这是现实,也是企业生态自然的变动规律。

与此同时,国际局势也在剧烈变化。东西德统一,苏联解体,冷战结束,欧盟成立。国内政坛方面,安华取代嘉化峇峇,出任副首相。变动无所不在,世界与我,都在不断被推动向前。



公司承印各种各类的电脑表格和印制品












1992年我们前往越南胡志明市旅游,当时该地还是很落后,晚上时常停电。








2021年7月10日星期六

(21)业余工作的收获



 当年,大马RTM中文广播电台每天下午设有一个二十分钟的访谈节目,介绍华人社会的商业发展概况。我们的公司即将上市,也被选为受访对象。

由于老板公务繁忙无法出席,其他高层又不谙华语,我便毛遂自荐,经双方同意后,由我代表公司接受访问。我当时只是一名推销员,为了让身份更具代表性,节目中我被介绍为“市场策划总监”。

电台派来一位女采访员,在公司会议室进行录音访谈。她声音柔和、语调亲切,我们一问一答的互动非常顺利。由于我事前准备充分,将重点资料写在稿纸上,因此应答得体、表达流畅,采访过程顺利完成,对方也表示非常满意。

采访结束前,她感谢我提供详实的资料,并建议我以第三人称撰文投稿,供潜在投资者参考。受她鼓舞,我将内容重写后,寄往《星洲日报》,稿件分三期刊登在工商版。此后报馆派记者采访公司时,也由我接待。

那次广播内容我曾录音保存,可惜多年后录音带发霉,成为一项遗憾。

不久之后,大马电脑与多媒体协会(PIKOM)在PWTC举办年度展览,汇聚各家企业展示不同品牌的电脑与相关产品。我向上司提议参加,并主动承揽所有策划任务,负责布展、安排人员、准备展示品。

这次展览不仅提升了公司品牌的知名度,也让一些国外经销商认识了我们。会后我们收到多份海外询问,并取得了部分订单。我的积极参与赢得上司的认可与赞赏,也激发了我对其他业余项目的投入,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。

没想到平凡如我,只因多做一点,竟意外发掘了自身的潜能,在岁月的沉淀中,逐渐闪亮起来,迎来了人生中一段高光时刻。

主动,是对工作负责,也是对自己负责。它能制造成长的机会,让人不断进步。因为热爱这份工作,它带给我乐趣,也让我愿意不计得失地投入更多。很多努力的回报,可能不会马上显现,但过程中的经验积累,本身就是一项宝贵的收获。

许多人进入职场时,先想着要高薪才愿意认真工作,总觉得若待遇不足,便不值得卖力。他们没意识到,最终在职场脱颖而出的,往往是那些不计较得失、默默耕耘、坚持不懈的人。

老板与员工的思维常不同:员工希望“先拿薪水再卖力”,而老板却更欣赏“先努力再给予重用”的员工。

曾有人游说我兼职卖保险或做直销安利,我都婉拒了。虽然这是可行的赚钱途径,但若想获得丰厚收入,不仅需付出常人的努力,更需要非常努力——周末拜访客户、晚上培训、假期无法陪伴家人。

如果无法承担这样的代价,充其量只能赚点零用钱。因此,我非常佩服那些在这些行业取得高成就的人。

我当时就想,如果把同样的时间与心力用在本职工作上,回报未必会少。于是我更加专注投入,几乎每天工作十小时,很少请假。

每天稍晚离开办公室,把当日事务处理妥当,第二天就能从容应对其他事项,也能减少忙中出错的机会。

我始终相信,专注于自己熟悉的电脑纸销售工作,只要敬业乐业,持续深耕,也能收获丰盈成果。尤其这个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,在一家稳健经营的公司,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电脑和关联产品展销会现场

我发表在报章上的撰文


新郎是公司的营销经理,年轻有为,当时是我的上司。




员工俱乐部举办的国内旅行团



员工俱乐部组成的足球队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2021年7月8日星期四

(20)公司在股票交易所挂牌


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,在管理层的周密规划与员工们的积极配合下,公司业绩稳步上扬,营业额逐步超越主要竞争对手,最终跃升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电脑纸印刷厂商。

1989年,吉隆坡股票交易所设立“第二板”,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上市平台,挂牌条件相较主板更为宽松。主要门槛包括:公司至少运营五年、实收资本不少于一千万令吉、连续三年盈利,且税前利润累计超过三百万令吉。

这些条件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,但在三十年前,却是许多中小企业梦寐以求的门槛。这套标准持续了二十年,随后挂牌企业纷纷提升资本,转入主板。

交易所的这一新政可谓及时雨,彼时我们的公司正值扩张阶段,急需融资,而各项条件也恰好符合。一纸申请,很快获批。1990年,我们公司成为第二板第二家挂牌企业,也是交易所当时唯一上市的印刷公司。

随着年轻一代加入,陈氏家族早已开始筹划上市之路,如今终于如愿以偿。上市之后,公司资本迅速扩大,陈家持股被稀释至五成多,土著股东代表——朝圣基金局取得约25%的股份,其余则由公众认购。

通过新股发行,公司筹得逾一千四百万令吉,不仅立即纾解财务压力,还清偿了大部分银行贷款,节省大笔利息支出。财务基础趋于稳健,为未来低成本融资打下良好基础。

资本充裕,不仅有助于扩充生产设备、提升产能,也显著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营运安全。同时,公司得以推行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,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加盟。

为符合上市要求,公司在申请期间,必须通过投资银行与证监会的严密审查。管理层对商业模式进行全面梳理和制度规范,促使公司步入更高水平的规范化经营,也为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。

公司名称由“Sdn. Bhd.”(有限公司)改为“Berhad”(上市公司),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,也仿佛获得了一枚质量保证的印章。在争取客户订单和大型合约时,明显更具优势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接获越来越多国外经销商的合作洽谈。作为业内领头羊,此时如虎添翼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上市前公司特别安排员工通过银行贷款认购新股,根据资历与职级分配认购额度。新股发行价为每股RM1.80,开盘即飙升至RM3.50,若当日抛售,每千股可获利RM1,700,之后股价一度升至更高,全体员工因此皆获利不少,堪称一笔意外之财,也极大地提升了员工归属感,促进劳资关系和谐。

我也参与了认购,获得分配的五千股,一年多后以平均RM4.00售出,净赚一万多令吉。我将这笔钱提前偿还部分房屋贷款。

当时房地产市场正处低迷,许多新屋滞销。在旺沙玛朱新区,一批建筑工程接近完工,但尚有大量单位待售。我趁势购入第二间房产。

不同于房市火热时期只能凭图纸和模型决定购买,这时候我们可以实地考察、挑选位置、观察环境,再签订买卖合同。那时一间双层排屋的售价不过十二万多令吉。

旺沙玛朱是吉隆坡市政局联合开发的新市镇,规划完善,基础设施齐全,住宅类型多样,涵盖廉价、中等及高档住宅,是当时极具潜力的区域。

新屋落成后,我们也搬离了租住四年的旧居。新家距我的公不过十多分钟车程,通勤十分方便。此时,我们已有两个孩子,生活渐趋稳定,事业与家庭双双迈入新阶段。


吉隆坡股票交易所总部